海南陵水:人才特派员“抱团攻坚” 绘就热带渔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

2025-11-25
今年以来,乘着海南自贸港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东风,陵水热带海域涌动着科技创新的热潮。

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陈攀、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杨守国两位曾深耕陵水多年的科技人才,以自贸港首批人才特派员身份再度扎根一线,聚焦“品种选育—资源保护—技术研发”核心链条开展协同创新,推动分子标记育种、循环水养殖等关键技术落地见效,加速种质资源库与示范基地建设,推动产业链条精准衔接,为陵水热带鱼类产业特色化、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。
双向奔赴 科技人才深耕一线赋能渔业升级

陈攀:蹲塘攻坚育种难题 激活种苗产业“源头活水”
“实验室的仪器再精密,不如在陵水塘边摸出的‘实战经验’管用。”早年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派驻陵水德林诚信水产有限公司时,陈攀便敏锐捕捉到企业核心痛点——银鼓鱼自然繁殖苗种雌雄混杂、生长不均,直接拉低养殖效益。企业对“全雌苗种”的迫切需求,成为他深耕育种领域的坚定方向。此后,陈攀带领团队长期蹲守养殖一线,全程记录银鼓鱼生长周期,精准定位性别分化关键期,反复优化激素诱导方案,更在企业搭建“临时实验室”,将科研仪器搬到塘边,确保第一时间获取并分析育种数据,这份扎根实践的“塘边经验”,为其以自贸港人才特派员身份正式派驻后的工作筑牢了坚实基础。
正式入驻后,陈攀率先推进企业实验室标准化升级,建立仪器设备“一机一档”管理机制,规范试剂耗材流转流程,让传统“凭经验”的育种工作迈入“数据化”新阶段。通过反复试验突破全雌苗种生产技术瓶颈,在性别分化关键期优化激素调控方案,成功培育首批伪雄鱼,借助分子鉴定技术为亲鱼精准“验明正身”,通过扫码标签高效筛选合格个体,培育出150万尾银鼓鱼混合家系,目前1月龄幼苗即将投入养殖。同时,他着眼产业长远发展,牵头建立银鼓鱼种质资源数据库,收集660尾亲本样本,测量17项形态指标建立“成长档案”,完成DNA提取与重测序工作,为后续培育“抗逆性强、生长速度快”的优良品种储备核心数据。
图片
↑陈攀 (前一)正在开展银鼓鱼电子标签注射、形态性状测量及尾鳍样本采集工作。
杨守国:破解尾水治理难题 筑牢生态养殖“绿色屏障”
2017年,杨守国因参与海南重大科技项目初到陵水黎安港,既惊叹于当地海水养殖的规模效应,也揪心于尾水直排带来的生态隐患。彼时,陵水海水养殖产业正面临环保约束与发展需求的双重考验,破解尾水治理难题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。带着“让养殖尾水变清水”的目标,杨守国带领团队扎根一线两年,成功研发“海水养殖尾水生态链式分级处理技术”,通过“沉淀池+生物滤池+海藻净化区”三级协同处理,实现尾水达标排放甚至循环养殖,推动相关企业成为海南首批尾水处理示范基地。八年来,他持续为陵水县提供现场技术指导50余次,积极推广循环水养殖与海藻繁育新模式,助力养殖户打通产销堵点、拓宽增收渠道。
今年4月,杨守国以自贸港人才特派员身份正式派驻陵水县生态发展有限公司,续写与陵水的产业情缘。其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:为金枪鱼、军曹鱼等网箱养殖制定标准化病害防治规范,优化换网操作流程,有效减少鱼类应激死亡;在紫海胆保育基地开展饵料替代试验,成功用马尾藻、异枝江蓠替代传统饵料,使海胆成活率提升20%,为生态养殖模式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本。
图片
↑杨守国(左一)赴陵水德林诚信水产有限公司开展石斑鱼养殖及尾水处理调研工作。
抱团攻坚 协同创新破解全产业链发展瓶颈

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,陈攀与杨守国的协作从“偶然联动”升级为“常态协同”,共同发起“石斑鱼及热带珍稀鱼类繁育协作项目”,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,整合分子育种技术优势与生态养殖实践经验,推动陵水高端鱼苗种繁育实现新突破。
一方面,两人牵头加快种质资源库与20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,为种质创新研发、生态养殖模式定型提供坚实支撑;另一方面,强化“育种—养殖—苗种供应”全链条衔接,以500万尾优质苗种繁育目标为牵引,打通技术推广、农户培训、产销对接关键通道,为后续技术集成转化、全产业链贯通及自贸港产业协同发展筑牢坚实基础。
“过去是各管一摊,现在是拧成一股绳。”陈攀的感慨道出了协作的核心价值。陈攀的种苗培育技术为养殖端提供“优质源头”,杨守国的生态治理方案为产业链守住“绿色底线”,这种“前端育种+后端养护”的互补模式,不仅破解了单一技术难以覆盖全产业链的痛点,更逐步构建起陵水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,推动产业向“品种优、技术硬、品牌强”的特色化方向稳步迈进。
模式赋能 人才特派员制度的“陵水实践”与示范价值

从早年携项目与陵水“初遇”,到如今以人才特派员身份“扎根”深耕,陈攀与杨守国的故事,既是科技人才与地方发展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,更是海南自贸港人才特派员制度精准赋能产业的鲜活样本。他们以“抱团攻坚”的协作模式,搭建起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桥梁,让既懂地方实际、又精专业技术的科技人才,成为破解产业瓶颈、驱动产业升级的“核心引擎”。
在陵水广袤的热带海域上,两位人才特派员的科研脚步从未停歇。他们以协同创新为笔、产业需求为墨,持续书写“科技兴渔”的实干篇章,为海南自贸港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。这份立足县域实践、贴合自贸港发展需求的“陵水实践”,不仅为地方产业突围提供了有效路径,更上升为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制度经验——其“组团服务、集中攻关”的创新模式,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人才价值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,为优化人才服务机制、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提供了鲜活参照。

来源:陵河党旗红”微信公众号

编辑:王海滔

审核:邓丽莎

监制:龙仕炜

相关推荐